我的孩子在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上学。说实话,把孩子送到西安来上学,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外,其中也容括了我对孩子寄予的殷切希望。
自从孩子到西安上学以来,从初一到初三,每周周末我和爱人总是从铜川和西安两点之间来回往返,不知不觉间,孩子也从一米三几长到一米七八。为了孩子能够考入五大名校就读高中,大到孩子的学习,小到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要求我几乎近于苛刻,为此没少和孩子耍嘴皮子,有时甚至动粗,爱人也为此没少流泪。客观地说,孩子是孝顺的,也很优秀,他从来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三年来孩子学习上我们几乎没操过心),衣着上也从不讲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要这要那),充其量就是周末回来在街上吃半斤素水饺已很满足,这点也是我们很是欣慰。
因为临近中考,我和爱人便交叉休公休分别到西安陪孩子,孩子也开始了四十多天的走读生活。原本是给孩子来鼓劲加油的,但几十天和孩子的相处,却改变了我们的初衷。孩子每天晚上九点多回来,一头扎进作业堆里做到凌晨一点,早上又五点多钟起床(赶上英语罚抄就得四点钟起床),有时甚至累得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如此反复。至此我才明白九年级来为什么我每次见到孩子总是感到他有点憔悴,总是感到孩子睡眠不足,老想不通孩子为什么只长个头不增加体重,以前以为孩子可能贪吃零食晚上贪玩不早早休息所致,现在看来是我错怪孩子了,以前的批评有正确的,但错误的应占多数、、、、、、
走读以来,每次看到孩子因为作业或考试问题心情烦躁时,我除了劝说孩子平和心态外,内心深处总是极其难受,也每每因此夜阑更残时我总是一个人辗转反侧,我总在问自己这样做对还是不对。说不对吧,有条件的家庭都这么做(可以说中国几千年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而且许多家长都是专门来西安陪读。说对吧,三年来家中能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用上了,这样就真能培养出一个人才(家长心中的人才概念),这个“人才”就真能成为社会中的优秀分子?可不这样又能怎样,难道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能够望子成龙?每次看到或听到某某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时,我总是在想中国教育究竟怎么了?
因为在西安陪孩子白天没事我便读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文章,这种凌乱的思绪似乎有了粗浅的脉络。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但却始终解释不了钱学森之问(大意是中国目前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在其历史上达到了空前,可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最近又读了一篇名为《中国教育之殇》的理论文章,文章大意是说,中国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通过填鸭式的强化训练方式培养出许多考试匠,文中列举的许多事例可谓刀刀见血,不得不使人背后发凉。昨天又读到今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时间在流逝》,文中大意是说上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考大学,考上大学又能干什么等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今天早上又读了蔡元培的一篇文章《决定孩子前途的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心智》,思路豁然开朗,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前辈早已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不过我们后人由于过于重视,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介入而走向了极端,可以说除了孩子的死父母不能决定外,其他的本该由孩子选择的父母都替孩子选了,孩子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用操心。读书是为了明理。而我们的孩子似乎也不是这样,唯上名校而读书。只要是和上名校有关的孩子愿不愿意都要去做,而无关的似乎都不许做或尽量不许做,做了就有分不清主次不务正业之嫌,可以这么说,在学校和家长双重压力下,孩子已成了学习的傀儡。傀儡皇上尚不快乐,处在俗人之下的傀儡孩子快乐与否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太辛苦了、、、、、、
为此我不由得想到林徽微写给女儿信中的一句话:“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真正分不清主次的是我们家长自己,我们正在极端上做着一件毁灭孩子自由发展的事情,可我们还自以为是。人生最大的缺点是不知道自己优缺点,最危险的缺点是坚持已有的缺点,最无知的缺点是为自己的缺点辩解,最可笑的缺点是闭上眼睛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睁大眼睛也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为此今后将从以下方面教育引导孩子:一是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二是康健孩子身体;三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四是培养孩子优异的学习。
以此作为《心语》的结束语。
[信息审核:吕秋玉]